Margherita C.

玛格

© Margherita C.

Powered by LOFTER

【不算考据的考据】《香料爱人》和《Monsieur S.》的一些小细节和注释(1)

写在前面的伪年终总结

前两天就想开始做,但是躺在床上回忆的时候就想:我这一年什么都没有干啊。

然后仔细又想想,似乎是因为做的事情太多了,反而不知道干过些什么。细细数来光是学校的论文和考试就有十多项,也不怪忽然问起来我想不到具体做了什么。最大的成就应该就是一年内出了三个本子(虽然S先生是二刷),现在假期赋闲在家,几乎难以想象今年四月到六月我是怎么忙过来的,真是个奇迹。

所以我明年一定要好好休息谁都别想骗我工作学习更文

这个注释很早以前我就说要写了,现在才发是因为我还是没有写完(打我吧),会一点点都写好。

其实我一向不太喜欢看由作者本人写这样的“阅读理解”,但,毕竟我喜欢的作家(比如艾科)就很写背景注释,而且基友们也一再跟我提过这个事情,所以今天就把这些零碎的东西总结了一下发出来,只供交流和讨论,不作为考据。

我一直是住在意大利,对于欧洲其他国家的了解也仅限媒体资料和旅游,在写香料爱人的开头时还没有去过法国,不过好在在完成前还是去了一趟。如果有纰漏,还请见谅。

诚楼的tag我就不打了,只打上香料爱人和S先生的tag,以作为搜索方便之用。


————————————————————————

今天先发的两个注释,可能是贯穿了这两篇文的最重要,也是我一直强调的两点。香料和S先生各发一篇,随意看看就好,还是那句话,有错误还请指教。


香料爱人第一章

【他先是习惯性卷了一下被子,然后叫了一声对方的名字,在漫长的一分钟后,才自己磨磨蹭蹭地爬起来,抓过床头上一本没什么营养的小说,慢慢地阅读:法国最近流行起来的新东西,反对传统,充斥着各类的矛盾,语句有东拼西凑的嫌疑,实在让他难以忍受。】

【在这位明读者的眼里,这本书的文笔轻浮的不可一世,还不算成熟。作者构建了一个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明楼看了几页,一股莫名其妙的躁动从心底涌起来,并渐渐吞噬了他的整个神智。他将小说甩到一边,一排小写字母被纹在《墨菲》一词的下面:萨缪尔·贝克特,193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在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开始大规模流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是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这几种哲学观点的影响下,文学上形成了存在主义文学和结构主义文学。现在普遍将这一段时间形成的文学作品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体现的是一种出世的观念,而后现代主义则恰恰相反:其表现为一种入世化、消费化和生活化。

其一大特点,就是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有一个流派,是荒诞派戏剧。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高潮和黄金时期在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荒诞派戏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先产生于法国,其中一名代表人物就是塞缪尔·贝克特。

贝克特和许多同时期的大师一样,贝克特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具有一种天生的对人类的悲悯。在法期间,贝克特还曾参加过巴黎的地下反纳粹组织。在1945年巴黎解放之后,贝克特才结束被盖世太保追捕的日子回到巴黎,进行文学创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贝克特创作了小说《墨菲》。里面构建了一个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但也正如许多大师一样,他的早期实验作品并没有找到出路。直到十年以后他所创作的戏剧才最终成为伟大的创作成就。

以上这一段是我在很久之前读到过的资料。后来我回国买了一套书,上面写了巴黎各个墓地,写到贝克特时,作者引用了他的一句话。

“他越走越窄,直到黑暗尽头。”

我想在这里,就是借贝克特之名,比喻这个时候明楼的心态。


香料爱人第五章

【“你们真的一起有十年了么?”varcher不可思议地问道,“诚,如果你能力不行了,我建议你去看看医生,我认识一个吉普赛人会治......” 

“你才不行了!”明诚抄起一个空瓶子作势要扔,这可吓坏了另一名调香师。】

【几年前,他以为自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尽可能地控制一下脾气,至少也像大哥那样稳重一点。然而暴躁的因子似乎就跟在他脑子里生根了一样,永远都挥之不去,即使在战争结束了之后也无法摆脱。那些疯狂的,血腥的画面一幕幕的在他的脑子里重播,他感觉恶心,可是却吐不出东西,明诚也不会将这种感受告诉明楼——大哥已经想的够多的了。有的时候他看着墙上的书柜,竟然会慢慢地扭曲成一个诡异的骷髅头,他忍不住去摸手枪:尽管他认为是时候尽量去远离过去了。】

关于战后心理学的进程,我问过心理学专业的基友。那时候我理所应当的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应该有所成就,但事实上却是相反的。对于战后心理创伤的研究,是在越战后才开始进行的。那个时候收到严重PTSD影响的美国大兵回到他们的祖国的异常行为才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第二次世界后,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但正是所有人都有病,个体的痛苦才更容易被忽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痛苦,加在个体上的悲伤就能减轻。


Monsieur S.第二十七章

【明楼最恨面条。不是说不喜欢吃,阳春面是他的最爱。但那细长的玩意他总是夹不上来,这端得稳枪,能扼住敌人咽喉的手,却在两根细长和一条柔软之间无能为力——但是,阿诚会喂他。有一次中午,明诚做了一种叫做 carbonara 的意大利面,用蛋黄和猪脸颊培根做成,正统的 carbonara,应该用中间空心的意大利面,这样才能让酱汁充满面里,但这也更加大了难度:他卷了几根就掉几根,明诚就自己卷一叉子,送到他的嘴边。】

【明诚戴上一副眼镜,平光的,没有度数。他需要扮演一个华裔画廊商人,认识一些有才能并且愿意为法西斯主义留下一点创作贡献的艺术家,而参加这次酒会。希特勒讨厌一切犹太人的艺术作品,或者说反对一切让人看不懂的现代艺术流派:他厌恶这些引起人思考的玩意儿。】


关于希特勒和艺术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他开始报考维也纳美院时。

这里随便讲一点艺术史。整部西方艺术史,就是一个人类认知改变的过程。俗话说,埃及人画他们看到的,希腊人画他们知道的,而到了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人们开始画他们感受到的。这个过程也是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转换过程。在古代世界里,工人们的名字是不会轻易的留存下来的,人们也理所应当的认为比起个人,他们的作品更加重要。

但这一情况在中世纪发生了转变。

自乔托开始,人们讲艺术家明星化,佛罗伦萨人开始向其他的城邦人吹嘘和宣传乔托。这使得乔托本人的身世开始被大众所熟知。而后的文艺复兴时代更是如此。人们从单纯关注作品,变成了间接关注作者。而艺术家本身也开始更加倾向表达他们的自我想法。中世纪时,人们将自己对于圣人和圣经故事的理解,加到作品之中,赋予他们情绪。而在文艺复兴之后,经过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更是倾向于自我的表达。美术学院也从最开始的从技术下手挑选学生,变成了倾向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上。


如果有人看过希特勒的作品,就可以发现,他的作品在当时无疑是落伍的。在那个现代艺术逐渐取代传统学院派,传统学院派渐渐向更加艺术化形式表现的年代,希特勒的落榜恐怕并不是一次偶然。也许这样,就找到了他仇视现代艺术的源头。十九世纪起,艺术流派进入迸发的年代。抛弃神和传统的英雄故事,现代艺术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自然主义关注田园风光,浪漫主义在延续理想主义的基础上将其生活和现实化。而到了二十世纪,野兽派、未来主义、立体派等等流派更是将希特勒所喜爱的古典艺术所摒弃——这里的古典艺术,专业一点讲是指的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某种角度上来讲现代艺术是站在古典艺术的对立面的。许多艺术家甚至在自己作品中隐晦的暗示讽刺王权和英雄主义。

而希特勒,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是绝对不可能抛弃古典英雄的塑造。


讲一个题外的故事。

之前在看《高堡奇人》的时候,第一季有一个小细节吸引了我。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男主,原本是一个艺术家。但由于纳粹德国最终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他从一个艺术家,变成了一个工厂造枪的工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又血淋淋的真相:艺术是非常轻易倒退的,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极容易因为政治产生的意识形态而改变。人类花了数千年才将单纯的手工制品转换为艺术品,用几千年的时间将手工匠人变为艺术家,有了自我表达和交流内心意识形态的欲望。但政治局势的改变能很轻易地改变这种生存状态。


这样一看,当年站在西班牙馆里,展示他们作品的米罗、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家,宛如一面盾,保护着人类千百年来才追寻到的一点思想自由。


——————

希望有后续。


评论(11)
热度(40)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2017-12-31